你使用的过程中,你是不是常常发生这种对话:
我: 我心情不好,怎么才能开心点?
AI: 保持积极心态、多运动、听音乐、与朋友交流……
呃,不能说完全没用,只能说用处不大……
恭喜,踩到了90%的新手都会踩的坑——把AI当成了一个搜索引擎。
你以为只要输入关键词,它就该给你完美的答案。
但实际上,你和AI的关系,更像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。
演员的发挥好不好,80%取决于导演的剧本和指令清不清晰。
一、别让AI猜,要给它指令
要想让AI给你惊喜,你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:AI不是无所不知的神,它是一个能力超强、但不会主动思考的工具人。
它不会读心术,你不说,它永远不知道你想要什么。
垃圾进,垃圾出是AI领域的一句至理名言。
你给它的信息越模糊、越垃圾,它返回给你的内容也就越平庸、越没用。
所以,我们与AI沟通的核心心法就是:把模糊的问题,变成清晰的指令。
一个清晰的指令,就像一份详尽的工作指南,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点:
角色: 你希望AI扮演谁?(专家、文案、翻译官、程序员,如果不知道橘色名称,也可以描述,比如一个做饭很好吃的人)
背景: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?
任务: 你具体要它做什么?(写文章、做表格、想点子、写代码…)
要求: 你对结果有什么具体标准?(多少字?啥格式(表格还是文字)、风格(专业还是高效)、案例数量是多少)
你给的工作指南越详细,AI这个实习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就越高。
二、从封闭式到开放式,一步登天
掌握了核心心法,我们来看第一个能让AI回答质量飙升的技巧:多问开放式问题,少问封闭式问题。
什么是封闭式问题?就是那些通常可以用是、否或一个简单事实来回答的问题,比如:
AI能帮我减肥吗?
去日本旅游贵吗?
市场营销计划应该包括哪些部分?
当你问这类问题时,AI只能给你一个非常笼观、普适性的答案,因为它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。
而什么是开放式问题?就是那些鼓励AI提供详细解释、创意和深入分析的问题。
它通常以如何、怎样、为什么、帮我设计一个…开头,并且包含了丰富的背景信息。
我们来看几组对比,感受一下区别。
场景一:寻求健身建议
封闭式提问(普通人): 想减肥要怎么搞?
开放式提问(AI大佬): 我是一名28岁的办公室白领,身高165cm,体重70公斤,目标是在3个月内健康减重10公斤。我工作很忙,每天只有晚上7-8点有空,不喜欢高强度的剧烈运动,饮食上不爱吃沙拉。请为我设计一个详细的、可执行的健身和饮食周计划。
场景二:规划旅行
封闭式提问(普通人): 帮我规划一个去北京的旅游计划
开放式提问(AI大佬): 我们是一家三口,孩子6岁,计划今年国庆节去北京玩5天。我们的预算是8000元,住在东城区。我们对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更感兴趣,不喜欢去人太多的购物街。请为我们设计一个节奏轻松、适合带娃的行程,需要包含每天的交通建议和美食推荐
场景三:寻求职业建议
封闭式提问(普通人): 学会计专业好找工作吗?
开放式提问(AI大佬): 我是一名大三的会计专业学生,对传统的审计和税务工作不太感兴趣,性格比较外向,喜欢和人打交道。我的优势是数据分析能力比较强。结合我的专业和特长,请帮我分析一下,除了进会计师事务所,还有哪些新兴的、有前景的职业方向适合我?请列出3个方向,并说明每个方向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入门建议。
发现没?从封闭式到开放式,关键就在于提供足够丰富的细节。
你给的细节越多,AI的回答就越精准、越个性化,越能真正解决你的问题。
三:像朋友一样追问,榨干AI的全部潜能
如果你以为一次完美的开放式提问就结束了?
真正的高手,都懂得一个绝技——追问。
和AI的每一次互动,都不是一问一答的考试,而是一场可以持续深入的对话。
AI拥有强大的短期记忆能力,它完全记得你们上一轮聊了什么。
通过一轮轮的追问,你可以像理毛线球一样,抽丝剥茧,经过一次次对话,把模糊的需求聊清楚。
初始想法: 写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短视频脚本。
第一轮:启动(提出开放式请求) : 帮我构思一个关于‘时间管理’的短视频脚本,目标用户是经常加班的年轻人,风格要有趣、有共鸣。
AI可能会给你一个不错的框架,比如拖延症的3个真相。但还不够具体。
第二轮:深化(要求更具体) : 这个框架不错。请把‘拖延症的3个真相’这个部分,用一个具体的、办公室场景的(有共鸣)的小故事来呈现,时长控制在30秒内。
现在,脚本开始有血有肉了。但可能还不够有趣。
第三轮:优化(提出修改意见) : 故事有点平淡。能不能加入一些夸张、搞笑的元素?比如,把主人公内心的小恶魔具象化出来,和它进行对话。
脚本的趣味性大大提升!但结尾可能有点弱。
第四轮:拓展(要求提供更多选项) : 很好!现在,请为这个视频想5个不同的结尾金句,要求是既能点题,又能引发用户点赞收藏。
第五轮:变身(切换角色和视角) : 6!最后,请你扮演一个挑剔的MCN机构总监,用专业的眼光,审视一下这个脚本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,提出3条犀利的修改建议。
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,通过要求具体化、提出修改意见、要求更多选项、切换角色视角等一系列追问,一步步引导着AI,最终打磨出了一个远超最初预期的、高质量的脚本。
追问就是如此的牛逼。它能让你牢牢掌握对话的主动权,把AI从一个问答机器,变成一个可以与你深度协作、激发你灵感的创意伙伴。
最后总结一波
想让AI给你惊喜答案,你需要掌握:
一个核心心法: 别让AI猜,把模糊的问题变成包含角色、背景、任务、要求的清晰指令。
加亿点点细节: 抛弃只能得到标准答案的封闭式提问,拥抱能激发AI创造力的开放式提问,关键在于提供丰富的上下文。
打破砂锅问到底: 不要满足于一次回答,要像聊天一样追问,通过深化、优化、拓展、变身等方式,把AI榨的一滴也不剩。
掌握三点,你才初步的用好了AI。
可以试试一个你生活或工作中真实存在的小问题(比如:如何回复老板的催促邮件?如何给朋友的生日挑选一份特别的礼物?)。
在评论区里,晒出你对AI的第一轮提问和追问后的最终提问,让我们一起看看,一个好的提问,能带来多么神奇的变化!
可以在网页搜“豆包”(国内常用的豆包、文心一言、智谱清言,也可以试试 Gemini 或者 GPT 这些),下载下来,根据提到的方法试试吧!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莫里 AI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