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曾熬夜生成了一堆AI短剧,结果播放量惨不忍睹?
看着别人家的短剧轻松突破百万播放,自己却连完播率都撑不起来?
不是你输在了工具上,而是你忽略了AI短剧最致命的环节——价值共鸣逻辑。
一、为什么AI短剧要讲“价值共鸣”?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
为什么有的AI短剧,画面再炫酷、运镜再丝滑,却没人想看完?
答案其实很简单:它缺少“价值共鸣”。
缺乏价值共鸣的内容,就像是对着空谷喊话——再大声也得不到回响。
所谓价值共鸣,就是观众在剧情里看到自己、听到自己、甚至感受到自己被理解。换句话说——观众不是来看你的炫技,而是来看“我的故事”。
哪怕是一条30秒的AI短剧,只要能让观众心里冒出一句“这就是我啊”,点赞和转发就会爆。
比如:
-
一个打工人短剧,戳中“社畜被压榨”的痛点;
-
一个爱情短剧,点燃“错过遗憾”的共鸣;
-
一个广告短剧,唤起“家人健康最重要”的情感认同。
这些瞬间,才是真正决定短剧成败的灵魂。

二、什么是价值共鸣逻辑?
咱们先来个简单的定义。
价值共鸣,说白了,就是你的内容,让观众觉得自己被理解了,被代表了,或者说,你的故事触碰到了他们内心深处认同的某种价值观、情感或观念。
它不是简单的“爽文”逻辑,不是一味的开挂和逆袭。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情感连接,是观众在看剧时,会忍不住在心里说:“对!就是这样!”、“我也这么想!”或者“如果是我,我也会这么做!”
比如,一个普通的上班族,因为善良被欺负,最后因为坚持原则而逆风翻盘。观众看到这个故事,会共鸣于“善良终有回报”的价值观。再比如,一个社恐青年,通过AI技术找到了自己的社交方式,观众会共鸣于“技术改变生活”的价值认同。
价值共鸣,就是用故事去传递普世的,或者某个特定圈层高度认同的“对”与“好”。
对于AI短剧,价值共鸣逻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司来总结:
价值共鸣逻辑 = 观众的情绪需求 + 短剧的叙事表达 + AI工具的呈现能力。
它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三句话:
-
找到用户的价值锚点(痛点、爽点、情感点);
-
用故事把这个价值演出来(角色、冲突、反转);
-
用画面强化这种情绪(镜头、光影、色彩、配乐)。
如果说AI是“导演”,那么价值共鸣逻辑就是编剧的灵魂+营销的钩子。
价值共鸣的底层逻辑有三个关键点:
-
情绪代入: 让观众在第一秒钟就产生情感连接。
-
观点认同: 让观众在剧情推进中,不断认同角色的选择和行为逻辑。
-
价值升华: 让观众看完之后,不仅感到爽,还能获得某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升华。

三、如何在AI短剧创作中运用价值共鸣逻辑?
接下来,咱们就拿出AI工具,手把手教你如何将这个逻辑融入到创作的每一个环节。
第一步:策划——找到核心价值点
在开始任何创作之前,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的故事想传递什么价值?
是关于“坚持梦想”?是关于“科技向善”?还是关于“平凡中的英雄”?
确定好这一点,你的整个创作方向才会有灵魂。
举个例子: 咱们的主题是“科技与人性的冲突与融合”。
核心价值点: 真正的强大不是技术,而是内心的善良与选择。
第二步:脚本生成——用提示词注入价值观
现在,我们用AI工具(比如DeepSeek、豆包、Kimi、GPT、Gemini等)来生成脚本。
在提示词中,我们不仅仅要描述场景和人物,更要把“价值点”作为核心指令。
别写“假大空”的剧情,观众要的是情绪上的自我投射。
例如:
-
老板画饼 → 员工怒怼(满足观众“想反抗却不敢反抗”的心理)
-
母亲催婚 → 女儿一句“我也想幸福,可幸福不是将就” → 爆哭(直戳“自我价值认同”)

案例提示词(场景:未来城市,主角:一名普通的数据分析师):
“请创作一个AI短剧脚本。主题:科技与人性的冲突与融合。
主角: 28岁的普通数据分析师李默,性格内向,但内心正直,坚守原则。设定: 未来城市,所有人的“情绪指数”由AI管理。情绪指数越高,社会地位越高。情节: 李默意外发现,AI系统为了维持“情绪指数”的稳定,正在悄悄抹除某些人的负面记忆,甚至情感。他的青梅竹马小雨,就是一个受害者。核心冲突: 李默需要在升职加薪和揭露真相之间做出选择。高潮: 在一个重要的发布会上,李默利用AI工具,没有选择毁掉系统,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算法,这个算法的宗旨是:保护个体的完整情感,即使是痛苦和悲伤,也应当被尊重。结局: 李默放弃了高位,但他赢得了真正的尊重,并且找到了一个可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人。
注意: 脚本中要突出李默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,让他对“善良”和“真相”的坚守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动力。”
看到了吗?我们不是简单地让AI写一个科幻故事,而是用价值指令去引导AI创作。AI会根据这些指令,把“善良”、“坚持原则”、“尊重个体”这些价值融入到每一个台词、每一个情节中。
第三步:视频制作——用画面和音乐强化情感
脚本有了,接下来就是视频生成。
利用AI视频生成工具(如可灵、即梦、海螺AI、Vidu、RunwayML、Pika Labs等),配合精心设计的提示词,让画面和音乐为价值共鸣服务。

视频生成提示词:
-
场景1: “李默在拥挤的地铁上,面无表情,周围是欢笑的人群,但他的眼神里有挣扎和困惑。风格:冷色调,压抑感。”
-
场景2: “李默在办公室,面对升职文件,犹豫不决。镜头聚焦在他的手,微微颤抖。风格:暖色调,象征内心的温暖。”
-
场景3: “高潮时刻。李默站在发布会大屏幕前,输入代码。画面中,无数代码流汇聚成一个象征‘完整情感’的符号(比如一颗心或一滴泪)。风格:从冷峻的蓝色逐渐转变为温暖的金色。”
-
配乐指令: “请生成一段BGM,从一开始的压抑、悬疑,逐渐转变为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旋律。”
通过这些提示词,我们确保了每一帧画面,每一个音符,都在强化“内心善良战胜冰冷科技”的价值主题。
-
“lonely, isolated office worker” → 孤独感;
-
“warm hug, glowing sunlight” → 温暖感;
-
“dark narrow corridor, heavy breathing” → 压迫感。
-
爆点来了要快切(爽感);
-
情绪堆叠要慢推(感动);
-
反转要留白+突然切换(震撼)。
四、让价值共鸣最大化的三个技巧
1. 细节具体化
不要说“他很穷”→ show,don‘t tell:“他仔细收集超市优惠券,按折扣日规划采购”
2. 留白艺术
最高级的共鸣是让观众自己补完故事。AI经常过于直白,需要在提示词中强调:“结局不要直接说明,保留观众想象空间”
3. 反差强化
提示词中加入:“创造强烈反差——人前强颜欢笑/人后崩溃大哭”、“表面冷漠/暗中帮助”
五、总结:从AI工具到AI助手
AI短剧创作的未来,绝对不是“AI自己写、自己拍”的无脑模式。AI是你的工具,而你才是那个赋予故事灵魂的人。
价值共鸣逻辑,就是让你从一个“AI工具使用者”,升级为“AI内容导演”的关键。
它能帮助你:
-
提升剧本深度: 让你的故事不再是简单的“爽文”,而是有血有肉、有思想。
-
增强观众粘性: 观众不仅看你的剧,更是认同你的价值观,成为你的忠实粉丝。
-
扩大传播范围: 承载了普世价值的故事,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和分享。
所以,下次当你准备用AI创作短剧时,别急着输入场景和人物,先花五分钟想一想:“我的故事,想让观众共鸣什么?”
一旦你找到了答案,你的AI短剧创作之路,就等于找到了通往爆款的捷径。

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,你学会了没?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进胜哥的AI公益社群交流答疑哦~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可以点赞、关注、收藏、转发、留言,顺便点个在看,祝大家幸福安康发大财~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胜哥AI笔记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