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 Agent技术栈快速迭代的背景下,Coze、Dify、FastGPT作为三类技术范式的代表,分别体现了开源知识工程、LLMOps全流程管理、低代码对话交互的核心设计理念。
本文将从产品定位,技术架构、模型集成、工作流引擎、知识库实现等维度展开深度对比,为开发者提供技术选型依据。
产品定位对比

在产品定位上,主要总结以下区别:
-
Coze:适合快速搭建聊天机器人,无需/少量需要编程,适合 C 端用户或轻量级企业应用。 -
Dify:适合开发者构建复杂 AI 应用,支持多模型切换和私有化部署。 -
FastGPT:适合企业知识库管理,需高效问答系统,涉及军工、医疗等敏感数据,且IT团队具备本地化运维能力。
对于私有化部署场景,比较推荐Dify或者FastGPT,举一个实际案例:
FastGPT三甲医院医疗知识库(全本地化)
场景需求:医院需构建内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,整合最新诊疗指南和药品库,禁止数据外传。
技术实现:
-
知识库构建:
-
将2000份PDF指南通过FastGPT 向量化引擎 转换为嵌入数据 -
建立药品-适应症关联图谱
-
-
查询流程:
-
整体流程:
-
硬件配置: 本地部署在3台A100服务器,响应延迟<1.5秒。
-
效果体现 医生查询指南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20秒,诊断符合率提升12%
技术架构对比
FastGPT
开源架构基于Node.js + React技术栈,采用微服务化设计(支持独立部署知识库引擎与LLM网关)。
核心模块
-
Flow Engine:基于DAG(有向无环图)的可视化编排系统,支持Python代码节点注入。 -
RAG Pipeline:集成多阶段召回-排序机制,支持混合检索(关键词+向量)。
扩展性通过Docker Compose实现私有化部署,支持自定义插件开发(需修改Go语言编写的中间件)。
Dify
LLMOps架构采用BaaS(Backend-as-a-Service)模式,抽象出"Dataset-LLM-App"三层结构。
关键技术
-
模型路由层:支持OneAPI协议,可动态切换不同厂商的LLM(如Azure/OpenAI/Anthropic)。 -
异步任务队列:基于Celery实现长文本生成任务的分片处理。
部署方案提供Kubernetes Helm Chart,支持水平扩展的Worker节点。
Coze
低代码架构前端采用WebAssembly优化交互性能,后端基于字节跳动自研的MLaaS平台。
核心特性
-
对话状态机:内置NLU引擎支持意图识别与上下文管理(有限状态机实现)。 -
插件热加载:通过WebSocket实现插件动态更新,无需重启服务。
运维体系依赖字节云原生基础设施,暂未开放私有化部署方案。
模型支持与集成深度对比

总结以上关键结论:
模型灵活性:
-
Dify > FastGPT > Coze -
Dify支持混合云架构,可同时调用云模型和本地模型。
企业级集成:
-
Dify 提供完整的API工具链和微调能力,适合构建复杂AI中台。 -
FastGPT 在数据隐私场景有绝对优势,但扩展性受限。
成本效率:
-
FastGPT 本地化方案长期成本最低,但初期部署门槛高。 -
Dify 适合需要平衡灵活性与成本的中大型企业。
生态绑定:
Coze 深度集成字节系产品(如抖音、飞书、即梦),非字节生态慎选。
工作流编排
FastGPT
-
基础类 -
开始/结束 -
大模型节点 -
知识检索节点
-
-
问题理解类 -
问题分类器节点
-
-
逻辑类 -
条件分支节点 -
迭代节点
-
-
转换类 -
代码执行节点 -
模板转换节点 -
变量聚合器节点 -
变量赋值节点 -
参数提取器节点
-
-
工具类 -
HTTP请求 -
插件节点
-
Coze
-
基础类 -
开始/结束节点 -
大模型节点 -
知识库节点 -
数据库节点
-
-
逻辑类 -
选择器节点 -
循环节点
-
-
问题理解类 -
意图识别节点
-
-
工具类 -
工作流节点 -
图像流节点 -
插件节点
-
-
转换类 -
代码节点 -
文本处理节点 -
变量节点
-
-
对话体验类 -
消息节点 -
问答节点
-
Dify
-
基础类 -
开始/结束 -
大模型节点 -
知识检索节点
-
-
问题理解类 -
问题分类器节点
-
-
逻辑类 -
条件分支节点 -
迭代节点
-
-
转换类 -
代码执行节点 -
模板转换节点 -
变量聚合器节点 -
变量赋值节点 -
参数提取器节点
-
-
工具类 -
HTTP请求 -
插件节点
-

总结以上关键结论:
三者对于工作流的创建流程上大致相似。功能丰富度上,Coze和Dify的节点丰富度都较高,但Coze更侧重一些降低使用门槛的功能,例如“意图识别”可代替“条件分类”用自然语言判断用户意图,“消息”、“问答”等功能可预置一些标准回答提高准确度和回复效率;而Dify则侧重一些数据处理类的功能,便于优化对后续LLM的输入。FastGPT的功能较前两者属于取长补短类型,但三者都可借助代码工具实现较为高级的功能,对用户的代码基础有一定要求。

总结以上关键结论:
-
专业垂直领域:FastGPT的术语优化和合规设计优势明显 -
企业级复杂数据整合:Dify的灵活ETL和多模态支持更胜一筹 -
轻量级标准化场景:Coze开箱即用,但扩展性受限
生态系统与开发者支持
FastGPT
Dify
-
面向开发者设计:提供可视化Prompt编排、API调试界面、支持复杂逻辑的工作流(如Agent、RAG管道),适合技术用户精细控制。 -
文档与API支持:开源社区活跃(GitHub 89K+ stars),提供详尽API文档和部署指南,适合二次开发。
Coze
-
无代码/低代码优先:无代码/低代码优先:通过拖拽式工作流设计、预置插件(如搜索、图像理解、数据库操作),让非技术用户也能快速搭建复杂AI应用。 -
调试与思维链可视化:支持实时查看模型推理过程(如DeepSeek-R1),调试体验友好 -
学习资源:模板商店丰富,但深度技术文档较少,适合快速上手而非深度定制
结语
-
FastGPT适合需要高度定制化需求的企业级客户,特别是在模型训练或者工作流调优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场景。 -
Coze提供了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广泛的功能,商业化氛围较浓,适合寻求快速搭建高质量AI Agent的用户,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用户都能找到合适的工具。 -
Dify凭借其开源特性和广泛的模型支持,适合追求高度定制化和灵活性的开发者,尤其是那些希望利用数据处理增强LLM性能的应用场景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吕小鸣Developer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