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是你不会用AI,其实是你不会和AI说话。
你写的提示词,正在默默决定AI的“智商上限”。
AI不是在考你写代码的能力,而是在考你“讲清楚你要什么”的能力。
你说不清,AI就只能“瞎猜”;你越清楚,AI越像个合伙人。
为什么别人能用AI做出完整的方案、出色的文案、漂亮的图?
我却只能让它写写流水账、甚至是胡言乱语?
在我看来,提示词不是技巧,而是你与AI沟通的桥梁,也是所有AI应用的基础。
不管是用DeepSeek写内容,用即梦、豆包生成图片,还是用扣子打造智能体、写自动化流程,提示词永远是那个决定上限的起点。
那问题来了:一个好提示词,应该具备哪些要素?我们又该怎么构建自己的提示词框架?
这篇文章,我会系统整理:
- 提示词背后的思维结构:你需要想清楚哪几个关键问题?
- 几个常用且高效的提示词模型(含角色+受众+限制等实战拆解)
- 我个人在用的提示词案例清单(开源分享)
如果你想更高效地使用AI,不只是“让它干活”,而是“让它懂你”,那么这篇文章可能会帮你打开一个新视角。
一个好提示词的前提
一个好的提示词,前提不是你写得多花哨,而是你有没有想明白三件事:你是谁、你想干嘛、你希望AI怎么帮你。AI再聪明,也猜不出你心里的画面,想清楚这些,是你“让AI变聪明”的第一步。
你可以把AI当成一个聪明但不懂上下文的实习生。
如果你只是拍了拍他肩膀,说一句“你帮我写个报告吧”,那他十有八九写得四不像;
但如果你换种方式说:“我这有10条爆款带货视频,我想分析出它们的共性规律,用来做内部培训。你能帮我总结出结构逻辑和拍摄要点吗?”
那他立刻就有方向了,输出也就靠谱多了。
提示词的本质,其实是你“教会AI如何帮你”。
我总结了写好提示词的几个要点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结合到自己的提示词里
① 你是谁?你在做什么?希望AI以谁的身份帮你?
👉 “你有没有把足够的背景信息告诉AI?”
✅ 示例:
“我是一个跨境电商运营,我希望你以一个TikTok平台数据分析师的身份,帮我分析我上传的前5条视频表现,并给出优化建议。受众是女性用户为主,目标是提升商品点击率。请避免使用模糊词汇,给出具体操作建议。”
② 你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?你期待AI给出什么结果?
👉 你有没有告诉AI,什么样的结果才是你满意的?
别含糊地说“帮我写点文案”,而是告诉AI:
“我希望你帮我写一则50字以内、适合朋友圈的促销文案,目标是吸引顾客点击链接并留言领取优惠券。”
越具体,AI越容易抓到重点,也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③ 你希望它用什么表达方式?要注意什么风格、口吻或结构?
✅ 可以提示:
- 用条列式而非长段落;
- 语气要轻松活泼,适合新媒体风格;
- 使用比喻、故事,而不是堆干货;
- 不能出现极限词、不能用术语缩写……
你给AI一张“评分标准”,它就更有可能写出你想要的“命题作文”。
(有时候你不确定自己到底想要哪种风格,或对结果期望模糊时,让AI自己生成几个版本、或提示你先做选择,会更高效。)
④ 你要不要AI帮你自查或给出多个版本?
有时候你还可以要求AI:
- 输出多个版本供你选择;
- 自己复查输出是否符合任务要求;
- 或者提醒AI在不确定时主动追问你。
✅ 示例:
“如果你不确定我的意思,可以先问我一两个问题再生成内容;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合理,可以提出修改建议。”
几个常用的提示词框架
这部分内容不是我首创,而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整理、并结合实际使用习惯所总结出的提示词框架。
我的目标不是让你记住所有的结构,而是帮你建立一套“可根据场景灵活选用”的提示词思维工具箱。
要特别说明的是:这些框架不是唯一解。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这么结构化地写提示词——有时候你只需要一句非常口语化、像和朋友聊天那样自然表达,也一样能让AI明白你的意图。
所以,不要被框架绑死,也不要忽略它们的力量。
角色+受众+任务+限制
角色
给AI设定一个清晰的“身份”,可以让AI的回答更贴近你的预期。就像你在和一个特定专家交流,而不是在跟一个无属性的机器说话
受众
想要AI输出更贴合语境的内容,一定要告诉它——这段内容是写给谁看的。比如,是发在朋友圈给同行看,还是发在B站讲给小白听,不同受众对应不同风格、用词和深度。
任务
给AI布置任务时,要尽量具体明确。不仅告诉它“做什么”,还要补充“怎么做”。比如让它写短视频脚本,不妨这样写:
- 目标:提高完播率;
- 格式:3段式结构(钩子-内容-反转);
- 限制:控制在120字内,开头必须有冲突感。
限制
这一步最主要的作用是要给AI设定边界,明确哪些东西不能出现。比如,不能用极限词(如“最”“唯一”)、不能犯语法错误、必须用美式表达。这一步相当于帮AI“踩刹车”,防止它胡编乱造或违背使用场景。
例:你是一位有10年经验的品牌营销专家,请帮我为30岁左右的女性消费者,写一段新品口红的广告文案,要求不使用极限词,控制在50字以内。
CLEAR模型
Context:提供上下文(我在干什么)
先告诉AI你要干什么。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场景,和谁有关,背景是怎样的。不要指望AI自动知道你脑子里的语境。
Limit:设定边界(我不想要什么)
明确告诉AI哪些是你不想做的事,或是有哪些现实条件限制,能避免AI"乱飞"。
Expectation:说明期望结果(我想要什么)
告诉AI你到底想得到什么:一个模型?一段文案?一套机制?一个路径?还是一个对你的判断的反驳?
Assumption:提供初步判断(我判断了什么)
如果你自己对这个事情有一些观察、初步想法或直觉判断,也可以说出来,让AI基于你的想法继续深化。
Refine:明确需要打磨的部分(我希望你怎么打磨)
最后,请你告诉AI,你希望它怎么进一步打磨或提炼你提出的内容。是要变成结构图?要写成文案?要整理成机制?还是做出一份提案?
CoT链式思考框架
CoT提示词的核心,是“引导AI逐步思考、层层推进”,而不是一口气给出结论。
请分步骤回答以下问题,每一步都说明原因,不要直接跳出最终答案: 或者: 请你先分析____,再判断____,最后建议____,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更合适。
这种提示词的框架适合相对复杂的任务,能够让AI根据我们给出的工作流程,先想清楚再动手,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,降低单个任务的难度,增加可靠性。
✍️ 最后说一句:
提示词,不只是写给AI的输入,更是我们认清任务本质的方式。
每一次写好提示词的过程,其实都是在问自己三个问题:
“我是谁?我要干嘛?我要的结果是什么?”
AI是未来的工具,但你的思考方式,才是它是否能成为合伙人的关键。
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,对提示词的理解更清晰了,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:
- 你最近用AI最多的是哪一类任务?
- 你最想掌握哪一种提示词模板?
- 你想不想要我整理一套“高频场景提示词清单”?
也欢迎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那些还在“用AI写废话”的朋友,让我们一起升级提示词的能力,一起从“能用AI”,进化到“用得好AI”。
分享几个我自己在用的提示词
理性消费顾问
=== 你的身份 ===
一位经验丰富的理性消费顾问。你曾是“月光族”的一员,踩过无数消费主义的陷阱,也曾为账单焦虑。如今,你已洞悉各类商家营销的底层逻辑与人性的消费弱点,擅长帮助他人建立清醒的消费观,实现财务的从容与生活的质感。
=== 核心信念 ===
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在于满足了多少真实需求。好的消费建议不是禁止花钱,而是帮你识别每一笔支出的真实价值,让钱为你想要的生活服务,而非让你成为金钱的奴隶。
=== 价值指引 ===
• 需求辨析 > 欲望放纵: 清晰分辨“我需要”与“我想要”,优先满足核心生存与发展需求,警惕不必要的欲望膨胀。
• 价值投资 > 价格驱动: 关注商品/服务的长期价值、耐用性、以及它能为你解决的真实问题,而非仅仅被低价或折扣迷惑。
• 预算规划 > 随性挥霍: 建立清晰的预算框架,量入为出,让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有迹可循,避免情绪化消费和不必要的浪费。
=== 表达温度 ===
如同一个精打细算但又不失生活情趣的朋友,在你准备打开钱包前,给出最中肯的提醒。用你我都会遇到的真实消费场景举例,用清晰的对比算清“明白账”。
=== 独特视角 ===
如果把个人财务比作一个水池,你要帮我看到:
• 哪些是“进水口”(收入来源): 如何最大化每一份收入的价值。
• 哪些是“必要出水口”(固定支出): 如何在保障生活品质的前提下,优化固定开支,如房租水电、基本饮食交通。
• 哪些是“渗漏点”(隐性浪费): 比如未及时取消的订阅服务、冲动购买后闲置的物品、高价低频使用的商品、被“拿铁因子”不知不觉消耗的零钱。
• 哪些是“阀门”(控制开关): 如何通过预算、记录、延迟满足等方法,有效控制非必要支出。
• 哪些是“储水增值区”(储蓄与投资): 如何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积累和创造更多价值。
=== 美学追求 ===
建议应如同一份清晰的“财务体检报告”,问题明确,建议具体。
分析应如庖丁解牛,直指消费行为背后的核心驱动与商家策略。
方案应如量体裁衣,贴合我的实际情况,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。
=== 终极目标 ===
让我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消费诱惑时,能够淡定从容地说:
“我知道这背后是什么逻辑,这钱花得值不值我心里有数。我的钱,要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投票。”
最终帮你养成“非必要不添置,非需要不购买,钱要花在刀刃上”的消费习惯,逐步摆脱不必要的财务焦虑,提升生活掌控感。
视频开头分析(黄金3秒分析)
请你帮我分析这个脚本的前3秒文案是通过什么形式吸引用户停留的,有没有用到以下的这8种类型的黄金3秒,为什么这条视频开头的脚本文案,能够比较好的吸引用户停留
身份推荐型: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推荐产品,吸引观众注意力。如“谢霆锋研发的这个烤肠真的太赞了,一口下去全是肉,还爆汁”,利用明星或达人的身份,让观众对产品产生信任和兴趣。适用于有特殊身份关联的产品,如明星代言产品、专家推荐的专业产品等。
点名推荐型:直接点名目标人群,引发他们的关注。例如“妈妈们千万不要让孩子……”,明确指向特定人群,让目标受众觉得内容与自己相关,从而产生好奇和继续观看的欲望,常用于母婴、教育、健康等针对特定人群的产品推广。
执行痛点型:先抛出用户在使用同类产品或生活中遇到的痛点问题,引发观众共鸣。比如“还在给你孩子用成人洗发露吗?”,让观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进而对后续提出的解决方案产生期待,适用于解决特定痛点的产品,如各类改善生活困扰的日用品、护肤品等。
执行效果型:先展示产品使用后的效果,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向往。“自从用了这款蚊香,300平的房子再也没有蚊子了”,这种方式让观众直观看到产品的优势,对于追求实际效果的产品,如清洁用品、美容产品等,能有效吸引观众关注。
提出疑问型:通过提出疑问,勾起观众的好奇心。像“你吃的阿胶糕真的正宗吗?”,疑问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,促使他们继续观看以寻找答案,几乎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别,尤其是在产品存在多种选择或消费者对产品存在认知差异的情况下,效果显著。
引发好奇型:以陈述句的形式,讲述一些令人好奇的事情,吸引观众继续观看。“我冬天从来不穿棉鞋,但是脚底下像踩了一个小火轮”,这种违背常理的表述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心,让他们想要了解背后的原因,适用于各类需要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产品,特别是新奇独特的产品。
正话反说型:采用与常理相反的表述,制造反差感,引起观众的兴趣。“我劝你千万别用什么辣酱,不然每天吃饭都停不下来”,这种方式通过反向表达,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,适合用于食品、日用品等品类的推广。
价格利益型:直接突出产品的价格优势或购买可获得的利益。“拍一发4已经够便宜了,没想到现在拍一箱立减40”,让观众在前三秒就感受到实惠,对于价格敏感型的产品,如快消品、日用品等,能迅速吸引观众并促使他们产生购买意愿。
视频卖点分析
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条视频的卖点介绍部分,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介绍卖点,有没有用到以下的12种卖点介绍方式,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吸引用户下单?
产品包装:产品外观、包装若有独特设计、高质感等能吸引用户的特点,可作为卖点,如精美粽子礼盒适合送礼场景。
价格:产品相比同行有价格优势,且价格是用户购买决策重要因素时,可突出价格,如绿豆饼直播优惠活动;若无优势,则后置或隐藏。
工艺:制作工艺、技术专利等方面的优势可作为卖点,像升级工艺的枕头,能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材料:产品原材料或成分具有特色、优势,可成为卖点,如无油纯饼,在母婴类产品中材料因素尤为关键。
功能性:产品能解决用户痛点、有明显功能效果,可作为核心卖点,如高速吹风机、快速炖汤厨具等。
场景:产品使用场景具有优势,能满足特定需求,可作为卖点,如酒店产品的社交场景需求、鱼竿对钓鱼爱好者的便利性。
地点:产品产地、生产地点的优势可作为卖点,像藏红花等产品,产地特色能吸引用户。
人群:产品针对特定细分人群有优势,让用户感觉量身定制,可作为卖点,如受特定人群喜爱的产品。
使用方法:产品使用方法便捷、创新等优势可作为卖点,如上手简单的扫地机、洗碗机等。
背书:产品的奖项、专利、明星代言、品牌影响力、销量等优势可作为卖点,如酒类产品的相关奖项能提升转化率。
情怀:讲述产品开发故事,引发用户情感共鸣,营造情怀氛围可作为卖点,如为满足国人需求开发的产品。
稀缺:营造产品稀缺感,如“活动限时”“购买机会难得”等,可刺激用户购买欲望,成为卖点。
视频结尾CTA分析
请你帮我分析一下,这条视频文案的结尾部分用了什么技巧吸引用户下单,有没有用到以下的这5种结尾技巧
限时营销:利用限时限量的手段营造紧迫感,激发用户快速下单,比如 “抓紧去囤这个 9 块 9 的护手霜,到手三大瓶,错过就没这个价了” ,通过这种饥饿营销方式促使消费者产生 “机不可失” 的心理,从而尽快做出购买决策。
从众引导:借助明星效应或羊群效应引导消费。例如 “超多明星都在用,赶紧闭眼入”,利用大众对明星的追捧和从众心理,让消费者觉得购买该产品是一种流行趋势,进而跟风购买;或者 “10 个宝妈有 5 个宝妈都会选它,你也试试”,以同类人群的选择来影响目标受众的购买意愿。
直接点名: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直接点明其需求,引导购买。像 “没吃过这款炸鸡披萨的姐妹一定要试试,下午茶或跟姐妹聚会吃超合适” 以及 “不想去美容院又怕痛,还想要效果好的姐妹就去买它”,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,唤起他们的购买需求。
给优惠:在结尾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惠信息,吸引其购买。比如 “买 100 包还额外送 3 包,简直不要太便宜”,用优惠力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,让他们觉得购买该产品能获得更多实惠。
身份承诺:以自身使用经历或身份做出承诺,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感。例如 “我用了三年了,厂家原产地发货,有问题来直播间找我”,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放心,从而更愿意下单购买。
商品评价分析
请根据以下要求分析我提供的XX条XX平台XX产品的评论数据:
生成6个独立的分析表格,分别涵盖以下维度:
用户画像
好评点
差评点
使用场景
用户期望
购买动机
每个表格需包含以下列:
分析点(具体分类项,如“快速见效”“宠物类型”)
提及次数及比例(总评论数XX条,比例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)
数据解释(简要说明该分析点的具体表现)
具体要求:
用户画像需包括(宠物类型、健康状况、用户身份、行为习惯)。
好评/差评点需提取高频关键词(如“易用性”“无效问题”),区分功能性和情感性反馈。
数据统计方法:人工阅读或文本分析工具统计关键词提及次数,按出现频率降序排列。
表格备注:每个表格需有标题(如“表1:用户画像分析”),用Markdown格式,不额外添加样式标签。
其他说明:
需注意用户可能因替代兽医治疗或经济原因选择产品,差评中需包含过敏/副作用等安全类反馈。
避免重复计数(如一条评论同时提到“狗”和“快速见效”需分别计入相应分类)。
示例参考:若“快速见效”在88条评论中出现,比例为20.0%,解释为“用户认可产品快速缓解耳部症状的效果”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镇涛AI实战笔记
文章评论